日产工厂关停,2000员工失业,电动车翻身战能赢吗?

7月15日,日产汽车宣布要在2028年3月底前关掉位于神奈川县的追滨工厂,把生产线搬到九州县。这个工厂从1961年开始生产车,是日本最早的乘用车工厂,还造过全球第一款量产电动车Leaf。但现在它只生产两款小车,每年亏钱,所以日产决定砍掉。

追滨工厂60年代建厂时,日产想扩大生产,这里后来成了研发中心和试验场。1964年日产收购王子汽车后,追滨工厂帮忙改进车型,到1978年生产了5000万辆车。2010年这里开始造Leaf电动车,2018年又推出Leaf e+,但这些年销量不行,现在只剩Note和Note Aura两款车,工厂快没人干活了。

日产2024财年财报显示,全年卖了334.6万辆车,但净亏损6709亿日元,比前一年亏得更多。CEO埃斯皮诺萨说要裁员2万人,占全球员工的15%,全球工厂从17家减到10家,目标是2026年扭亏为盈。关工厂能省钱,但追滨工厂附近两千多人要失业,九州工厂会扩招,但岗位可能集中在电动车生产。

2010年追滨工厂造出第一辆Leaf时,日产是电动车领跑者。但后来特斯拉和比亚迪销量暴涨,日产电动车没跟上。现在九州工厂要生产新款电动车,但Leaf销量不如从前,2024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前二十名里没日产车型。

埃斯皮诺萨上任后推出“Re:Nissan”计划,重点砍成本,比如裁员、关工厂、停掉不赚钱的车型。日产计划到2028年推出27款新车,其中19款是电动车,但研发需要钱。2024财年日产现金流只剩1.498万亿日元,而丰田同期有3.3万亿,资金压力大。

追滨工厂过去60多年造过蓝鸟、Cube、Juke等车型,是日产技术积累的缩影。但近年日产车型更新慢,比如轩逸、奇骏等主力车口碑下滑,中国和美国市场销量连年下跌。2024年日产在中国销量不到60万辆,比2017年巅峰期少了七成。

九州工厂未来要接替追滨的产能,但日产电动车技术被质疑落后。比如Leaf续航400公里左右,而比亚迪汉EV续航超700公里。日产计划2028年前投资70亿美元造电动车,但特斯拉、大众等对手也在加码,市场竞争更激烈了。

工厂关闭后,追滨地区的就业会受影响。当地有2000多名日产员工,加上供应商和经销商,可能波及更多人。九州工厂虽然扩产,但岗位集中在技术岗,普通工人不一定能转过去。日产员工说裁员名单还没定,但研发和管理部门肯定要砍。

2024年全球车企都在裁员,丰田减了5500人,福特裁了3000人,但日产这次裁2万人规模更大。埃斯皮诺萨说要“更少依赖产量盈利”,但日产2024财年利润率只有0.6%,远低于丰田8%的水平。

日产财报显示,2024年营业利润698亿日元,比前一年少了八成多。CEO承认犯过错误,比如车型更新慢、管理混乱,现在只能通过裁员和关厂省钱。但员工担心,砍掉研发会不会影响未来技术?

追滨工厂停产后,日产在日本只剩九州、枥木等几座工厂。未来五年日产要推19款电动车,但技术能否赶超对手还不确定。现在Leaf e+在欧洲卖得一般,北美市场特斯拉占主导,日产想翻身得看新车型表现。

日产中国相关负责人说,关厂是为了“构建更有韧性的全球布局”,但中国消费者更关心轩逸、逍客等车型会不会降价。2024年日产中国销量腰斩,经销商库存压力大,关厂后会不会影响供货?

工厂关闭流程要到2028年完成,期间日产要处理设备搬迁、员工安置。追滨工厂的老员工说,这里见证了日产从崛起到下滑,现在要关门了,挺感慨的。但年轻人可能更在意九州工厂的新岗位能不能招人。

日产计划2026年恢复盈利,但2024年净亏损6700亿日元,压力很大。现在只能指望电动车卖得好,但Leaf e+在欧洲市场月销不到5000辆,而特斯拉Model 3一个月能卖两万辆。

工厂转型期间,日产还要处理工会谈判、政府补贴申请等事务。日本政府支持车企电动化,但追滨工厂所在地横须贺市可能拿不到政府补助,因为工厂要关了。

员工转岗培训是关键。九州工厂需要懂电动车制造的技术工人,但追滨工厂的老员工可能要从头学。日产内部说会提供培训,但具体细节还没公布。

日产的Re:Nissan计划包括削减动力总成工厂,未来专注电动车和混动车。但混动车Note e-Power在中国卖得不错,日产会不会继续生产这类车型?现在还不清楚。

工厂关闭后,追滨地区的土地用途还没定。有人提议改造成科技园区,但日产可能先卖掉地块。当地居民担心工厂周边经济会受影响,毕竟这里几十年都是就业中心。

日产的全球重组还在继续,除了关厂裁员,还在退出东南亚市场。但北美和欧洲市场电动车竞争激烈,日产能否站稳脚跟,得看新车型能不能打。

2024年财报显示,日产汽车净现金只剩1.5万亿日元,而债务超过2万亿。埃斯皮诺萨说要开源节流,但研发新电动车需要大量资金,资金链会不会断裂?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。

工厂关闭是个漫长过程,员工要工作到2028年才能拿到补偿。这段时间里,日产还要应对特斯拉降价、比亚迪扩张等挑战。能不能挺过去,现在谁也不知道。

相关阅读